篇二:杨国忠教授我所知——林杨生

中国医疗器械博物馆中国医疗器械博物馆2022-05-09

池慧所长遵嘱

崇敬一刻,我的书面发言:                                           

杨国忠教授我所知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本人与杨国忠教授相识,主要是由科技情报联系而结成的友情。当时本人在国家卫生部医疗器械管理局技术处任职,负责制订国家“三五”规划中医疗器械科技情报的开拓性规划。医科院是卫生部的直属单位,我们专程拜访时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黄家驷教授,向黄院长汇报科技情报须开拓,希望医科院予以支持时,黄院长就把医科院情报所两位专业人员请来与我们见面,并布置任务。一位是彭立言老师,另一位就是杨国忠教授。

杨国忠老师是名牌大学德文系的毕业生,由于他又懂得英文,我们就请他到部里来,共同研究开拓医疗器械科技情报工作的建制,制订第三个五年计划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为有关部门献谋划策。众所周知,德国是医疗器械工业最先进的国家,大量德文的科技资料,需要有人整理,汇集综合编写成带有远见性的综述和动态分析报告。杨国忠老师主动承担了这方面的任务。他提供了二个报告,引起了当时卫生部医疗器械局黄开云、蒲春琴两位局长的重视,并责成本人与之对口联系。由于工作关系,我们几乎经常在一起。在他的建议和提议下,卫生部于一九七三年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医疗器械科技情报会议,有十九个省市派专业人员参加首次“全国性情报会议”。在这个会上杨国忠教授提供了一份关于开展全国医疗器械情报的前瞻性建议。随后我们共同建立了全国医疗器械技术情报网,创办了两种专业期刊,当时刊出杨国忠的文章及译文最多。由于他把业余时间也大部分都花在收集国内外情报资料方面,掌握比较准确的情报信息和国内外情报学科的发展动态,当时他所提供的情报资料,主要包涵四个方面:1、科学技术情报。2、技术经济情报。3、国外医疗器械企业的经营管理情报。4、医药、医疗器械与国民经济发展有关的信息。因此,他的软科学作品就成为卫生部开发研制新产品项目和部署发展计划的依据。黄家驷院长对杨国忠非常赏识和信任,他虽有几个秘书,但是每次国内外出差、出国都带着杨教授作为他的得力助手。凡是重要的国际和国内心胸外科和心血管方面的高端会议,黄院长也都请他陪同。除了黄老,阜外医院的吴英恺教授对杨国忠教授也特别赏识,由于他们都是少数民族,故与吴老有着超乎寻常的情有独钟。卫生部请吴英恺教授作为高端技术顾问,也是杨国忠教授牵线搭桥的推荐者和联系人。杨国忠教授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首位开拓者,当时他有一份建议书,希望卫生部领导能重视这个学科的建立,本人将其建议,通过与局和部两级领导的沟通后,他的建议很快就被卫生部科技司和器械局采纳。我们共同策划在上海首先创办地区性“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然后回北京,通过卫生部科技司医疗器械局和医学科学院促成陈海峰司长、蒲春琴局长和黄家驷院长的直接会面,推动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杨国忠教授把学会班子搭建好以后,就隐身到本职岗位上,专心致志从事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依然默默地为全国科技情报工作耕耘着。他的可贵在于不计名利,甘为孺子牛。他善于全面观察深入思考,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做了一系列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实事。一篇论文,一份专题报告,乃至国家级科技情报列项的课题,国忠教授,都会认真地听取大家的意见,一稿一稿地修改,一字一句地推敲。在我们同辈的科技工作者中,他可算是见多识广,勇于创新,敢于创意,直言发表已见的学者。五十年过去了,国忠教授虽两鬓有白发,但作为最具专业的情报宿将和专家,他依旧在关注着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和医疗器械行业和科技进步,作为他的知朋好友,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依然为培养下一代,造就新一辈努力着。上海的国家级职业资格培训造就了近二百位技师,上海交通大学医疗装备硕士生研究班的开办,杨国忠教授都为之尽力帮助过,热心支持过。总之,五十个岁月过去了,杨教授没有一刻在停顿,他的敬业精神是可贵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值此,国忠教授从业50年的日子里,作为老友作一贺词,其标题为国忠教授赞。

原卫生部医疗器械局技术处情报主管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上海通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