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始末

中国医疗器械博物馆中国医疗器械博物馆2022-05-09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始末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医学信息研究所杨国忠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自成立起至今已走过整整30个年头了。30年来,我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已形成了一支有理、工、医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学科队伍,取得不少可喜的成果,有些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全国有近100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了大量本科生和研究生。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以往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基础上,生物医学工程学界又加强了与政府和产业界的沟通,搭建起以科学技术促进产业发展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平台,组织专家为政府决策、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和技术服务,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与学会取得的如此巨大的发展,是国家大力支持、广大同仁和会员们的努力奋斗的结果。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笔者有幸见证并亲身经历了其整个发展历程。值此学会30周年纪念之际,我愿以我个人的经历回顾学会成立前的一段往事与大家分享,并缅怀和感念为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学会的建立做出过贡献的老领导、老专家、老朋友。

我与生物医学工程(BME)结下的不解之缘即是从情报工作开始的。那还是“十年动乱”的时期,1972年8月,时年33岁的我结束了三年多的“干校”劳动和“接受再教育”的改造生活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并开始承担有关“新技术”的情报研究工作。我的情报研究工作的理念是,(1)为了提供宏观战略情报,必须从微观战术情报作起。譬如,只有对各种影像技术的历史沿革、基本原理、主要结构、临床应用特点和其局限性,以及彼此间的差异等等有所了解,才可能对该不该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等提出建议和看法;同样,只有尽可能多地涉猎各种相关技术领域,才好对生物医学工程有较全面的认识和设想;(2)情报研究的理想服务方式是参与策划,不止于客观上报道些情报信息,而是要主动地向潜在的服务对象宣传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力求取得适当实际效果。因此,我才能与官产学,理工医各界人士建有较广的联系。这或许是我能够得以参与我国BME学科和学会的建立的内因所在吧。

为了便于大家对这段历史能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我将按编年史的写法,逐年简述与学科和学会的建立相关的工作史实。实际上,在最初的几年还处于文革之中,有许多时间还在不停地进行“阶级斗争”,政治学习和各项劳动。我们这一代人是在损失了大量青春年华的情况下度过来的,否则,我们每个人对祖国都会有更多的贡献。希望我的这篇拙文,能让每位好友回忆起他们当年的青春和奋斗的岁月。

1972年

根据我的工作日记记载,我是1972年10月16日星期一,开始恢复专业工作的。1972年12月2日 星期六,到图书馆查阅德文期刊“Biomedizinishe Technik”,发现并摘译其中有关生物医学工程的文章。现在看来,这一天即是我毕生与生物医学工程结缘的开始,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

1972年12月5日 星期二,着手写“生物医学工程学—一门新的学科”。后在此成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 于当月22日 星期五以“国外促进医学发展的一个新动向—‘BME’的出现”为题,完成一篇8000字的未发表手抄稿。可以说,这是我最早介绍BME的文字记载。为了能引起卫生部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12月27日 星期三,我即携此文稿去卫生部医疗器械管理局林杨生处请提意见。林将此稿寄发时为医疗器械情报中心的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

(注:当时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卫生部医疗器械管理局归口,黄开云任长,蒲春琴任副长。林杨生从卫生部上海手术器械医院设备研究室调来协助军管会工作。据林讲,上海在收到上述手稿后,即召集相关专家共同查阅国际文献,证实后,向卫生部办公厅提出了专题报告,使部领导最先了解了本学科的动态,为日后各位部长正式参与学科建设打下了基础。2004年,林为本学会在上海成立的医疗器械信息咨询部主任,并与上海市卫生局人才交流中心联合开展了医疗设备维修职业培训工作,是学会开展医疗器械职业培训的负责人。最近受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医疗装备高级管理人才班硕士生导师,是上海通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1974年1月—3月

1月7日 星期一,与杨子彬商谈出红外热造影技术专辑事宜。21日 星期一,送杨子彬一份会议录供选题。1月30日 星期三 至3月10日 星期日,作为卫生部的大会工作人员,去友谊宾馆参加历时40天的全国医疗器械专业会议。

(注:据林杨生回忆,这次会议是由李先念亲自批示的,并责成时任国家计委主任余秋里,副主任顾明坐镇与会,全国25省、市(自治区)中央相关的十四个部委参加此会,全国来了400余代表,卫生部正、副部长四位与会。我国举行这样大规模的全国性医疗器械专业会议,尚属首次。会上黄树则、黄开云两位领导决定,拟请医界专家前来作医疗器械在医疗工作中重要性的报告。我与林杨生遂专程前往阜外医院聘请院长吴英恺教授,并推荐协和医院理疗科杨子彬主任到会分别作了强调医疗设备必须重视质量、发展品种的专题学术报告。吴英恺院长的有关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对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发言,引起与会代表们的广泛关注。)1974年8月

8月19日 星期一至30日 星期五,参加卫生部器械局召开的部分省市医疗器械会议(拟定十年规划)。由此我开始介入医疗器械规划的有关工作。

1977年7月

7月8日 星期五,卫生部开座谈会;在部器械局写规划设想。由此开始我参与拟定政府规划的工作。

1977年12月

1977年底,我国政府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和“技术科学规划会议”,决定正式将生物医学工程学确立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并由卫生部牵头拟定规划。

1978年1月

1月6日 星期五, 去卫生部外事局听赴英直线加速器学习小组汇报。10日 星期二 医科院科研处郑亚明副处长来通知卫生部科教局陈海峰局长要我去拟写国家BME规划。11日 星期三和12日 星期四,去友谊宾馆拟写BME规划。

(注:郑亚明曾为医科院研究所的学术秘书,后任医科院科研处副处长。对BME学科的确立和学科组的组建做了许多行政管理工作,是当时与国家科委和卫生部的主要联系人。1980年,曾随同国家科委派出的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考察团赴美国和西德考察。)

1978年5月

5月5日 星期五,黄院长找谈BME规划及学科组组建问题,联系人为国家科委一局周慧莲处长。根据科委意见,BME学科组由卫生部牵头,相关部委参加。 鉴于本人比较了解全面情况,故先由我拟出各系统所属专家名单供参考。15日 星期一 给医科院首长介绍BME(黄院长亲听报告)。20日 星期六,与黄院长去卫生部开BME学科组正副组长会。23日 星期二,向黄院长请示医科院BME规划问题,决定请四川分院同志来京开会商讨。24日 星期三,应邀去总后卫生部作“BME及其对医学发展的影响”报告。27日 星期六,去卫生部作“BME及其对医学发展的影响”报告。29日 星期一,黄院长找谈医科院BME规划;召开BME规划小组会。

(注:周慧莲处长原为北京医学院三院内科医生,当时调至国家科委一局在原清华大学副校长、物理学家李寿慈副局长领导下,负责学科组工作,其为BME学科的确立和学科组组建,以及BME学科规划的制定做出很大贡献。)1978年6月

5月30日 星期二---6月1日 星期四,医科院BME规划小组会议(机构编制;院BME所方向任务);草拟BME规划。2日 星期五,草拟BME规划;天津科委来人谈BME学科规划;与黄院长一起去友谊宾馆开学科组常务组长及秘书会议。19日 星期一,与医科院计财处高科长商订BME规划预算,交黄院长审批、报卫生部;经黄院长确认后,将国家科委BME学科组成员名单报卫生部科教局;山西省职业病研究所董国臣来访(人工肺)。21日 星期三,校对医科院BME规划打印稿。26日 星期一,去北京医学院给胡传揆院长送学科BME规划(胡传揆院长后为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一任理事长)。27日 星期二---28日 星期三,BME学科规划会筹备工作;应邀去中医研究院作BME及其对医学发展的影响”报告。29日 星期四,中科院力学所、清华大学来谈生物力学规划;黄院长召集BME学科规划会筹备工作会

1978年7月7月1日 星期六,去卫生部取BME学科规划会通知函;发规划会议通知函。3日 星期一,校对、打印BME学科规划文本;与杨子彬向黄院长汇报会议筹备工作。4日 星期二,筹备BME学科规划会。5日 星期三,去天津蓟县看会议地址。6日 星期四,随黄院长到卫生部开学科组组长会,研究蓟县规划会议问题。7日 星期五和 8日 星期六,为钱信忠部长准备会议讲话稿。10日 星期一,去卫生部送钱部长蓟县会议讲话稿。11日 星期二---19日 星期三,天津蓟县全国BME学科规划会。在天津蓟县会议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我国第一部生物医学工程发展规划--《1978—1985年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规划(草案)》。我国堪称第一代的生物医学工程专家们,从此携起手来开始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新的征程。

1978年11月

27日 星期一 参加广州全国第一届人工心脏科研工作会议,这是我国真正具有生物医学工程特色的第一个专业性会议,引起许多省市科委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参与。(注:[1]沈阳会议是我与陈明进相识的开始,陈当时在上海医疗器械所主管情报工作。因此,在以后组建学会时,我向黄院长提出请陈负责上海等南方的筹备事宜。从此,陈明进为学会的建立和发展献出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至今虽年过古稀身患癌症,却仍为学会成立30周年而奋力工作着![2]在广州会议前,我曾向黄院长建议最好让仪器所离开四川向北京靠拢。黄院长说,进北京很难,可考虑到河北省。我认为河北省是农业省,不如到天津。黄院长说若成功则更好。于是,在广州会议期间,便与天津市科委吕玉欣探讨医科院仪器所由川迁津的可能性问题。吕即向同时与会的天津市科委领导反映,会后经双方多次协商终成此事。罗致诚率队着手在津正式开建医科院生物医学工程所。)

1978年12月12月6日 星期三 拟写全国第一届人工心脏科研工作会议纪要;给黄院长送去出国考察计划。14日 星期四 给卫生部科教司史安莉发去2份BME学科规划。15日 星期五 接待中科院上海生理所陈凌育谈BME学科规划;给中科院上海生理所秦诒纯寄BME学科规划。20日 星期三 接待中科院自动化所黄秉宪等谈BME学科规划。23日 星期六 去中华医学会开BME学科组会。30日 星期六 卫生部召集学科组会。(注:通过拟订BME学科规划工作,我结识了秦诒纯、黄秉宪等专家。

1979年5月

11月3日 星期六--12日 星期一 去重庆参加国家科委BME学科组成立大会,黄家驷为学科组组长,成员有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本人被聘为学科组成员兼秘书。学科组的成立是我国BME学科确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BME这一新兴的边缘学科已正式列入国家的发展规划中。

1979年11月国家科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组成立大会合影1980年1月1月11日 星期五 向卫生部黄树则副部长汇报重庆学科组成立大会情况。

(注:黄树则副部长是延安时期的老卫生领导,长期负责中央保健局工作,且有文才,写得一手好书法。本人任医科院协和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时,曾请黄部长为公司题写名称。)

1980年11月

19日 星期三---25日星期二 中国BME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交流会,本人在大会伊始因故辞去理事候选人,在当天下午,黄院长向大会宣布说,杨国忠本人提出辞去理事候选人要求,作为所在单位的领导我也同意了他的要求,即不再作为理事候选人参选。

1980年11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大会代表合影这一年我41岁,从33岁开始用了8年时间走完了这段路程。至此,我虽然离开了学会的工作舞台,却并未脱离BME专业情报研究,而且作为学科组的成员兼秘书和医科院的部属,我依旧协助黄院长做些相关的工作,直至院长去世的那天。记得1984年5月14日上午,黄院长让医科院办公室通知我取钱买票去济南出席学会会议。就在我着手办理时,噩耗传来老院长因突发心脏病而溘然长逝了!黄家驷院长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他为学科的发展贡献出最后的生命。毕竟,在黄家驷院长的领导下,中国BME学会建立起来了。从此,在各届理事会及其广大会员的奋力工作下,学会逐步成长和发展壮大了。时隔近20年之后,1999年当我步入花甲之年学会第五届理事会时,我又有幸回到了这个久违的舞台,只是身旁不再有老院长的身影!如今,在我年过古稀而学会也迎来了30周年的喜庆时刻,我将明志继续继承老院长的遗志,为我国的BME事业贡献终生,以告慰他老人家在天之灵!

[后记: 20101011日周一上午,我电告学会杜海艳将此稿发给陈明进和顾汉卿阅。13日周三上午,我直接电告已醒来还在卧床休息的老陈,请他看看此篇回顾稿,并祝他多多保重!然而,时隔一周,21日晨王金新打来电话说,20日老陈故去了。这又是一位为学会工作到最后一息的战友!让我们在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缅怀他们的功绩,祭奠他们的在天之灵!]

本文刊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1980-2010 三十周年纪念册》P431-456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始末"完整版请复制下方链接,搜索获取

(https://docs.qq.com/doc/DY2RwTlVXUVltcEhG)

杨国忠教授从1972年10月开始研究宣传生物医学工程,至今将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虽已83岁的耄耋老朽了,却依旧秉承黄家驷老院长的遗志,始终没有离开过生物医学工程及其支撑的医疗器械产业的情报服务工作,一如曹操所言“老骥伏枥”终其我生。稻盛和夫曾经说过: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门职业,埋头苦干,孜孜不倦,这样的人最有魅力。杨国忠教授就是这样最有魅力的人。